隨著2012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告和公共科目考試大綱的如期發(fā)布,對廣大有遠大人生理想的考生來說,新的一次沖刺征程又要開始了。我國自1994年開始實行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,至今已走過了18個年頭,命題機制逐步走向成熟是2005年之后的事情。專家將《行政職業(yè)能力測驗》科目命題方面的一些特點與廣大考生分享和交流,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備考有一些有益的啟發(fā)。
通過對2005年之后國考真題的深入分析,我們發(fā)現,從表面來看,《行政職業(yè)能力測驗》試卷的試卷結構、題型設置可謂是穩(wěn)中有變;從更深層次來看,其所涉及的考點方法、能力要求、知識范圍又是變中有不變。
表1 國考命題特點總結表
國考命題“四變” |
國考命題“四不變” |
①試卷結構調整變化 ②題型題量組合變化 ③考點方法創(chuàng)新變化 ④知識范圍擴展變化 |
①五大板塊穩(wěn)定不變 ②基礎題型穩(wěn)定不變 ③能力要求穩(wěn)定不變 ④考查重點穩(wěn)定不變 |
一、試卷結構調整變化,五大板塊穩(wěn)定不變
國考行測包括常識判斷、言語理解與表達、數量關系、判斷推理、資料分析這五大板塊,這一穩(wěn)定的試卷結構標志著考試已經趨于成熟。但這五大板塊在試卷中的先后順序卻是不斷進行調整的??忌蓞⒁娤卤恚?/p>
表2 2005—2011年國考行測試卷結構及題量分析表
年份 |
題量 |
位置 |
||||
第一部分 |
第二部分 |
第三部分 |
第四部分 |
第五部分 |
||
2011年 |
135 |
常識判斷(25) |
言語理解(40) |
數量關系(15) |
判斷推理(40) |
資料分析(15) |
2010年 |
140 |
言語理解(40) |
數量關系(15) |
判斷推理(35) |
資料分析(25) |
常識判斷(25) |
2009年 |
140 |
常識判斷(25) |
言語理解(40) |
判斷推理(35) |
數量關系(20) |
資料分析(20) |
2008年 |
140 |
言語理解(40) |
數量關系(20) |
判斷推理(35) |
常識判斷(25) |
資料分析(20) |
2007年 |
140 |
言語理解(40) |
數量關系(20) |
判斷推理(35) |
常識判斷(25) |
資料分析(20) |
2006年 |
135 |
言語理解(30) |
數量關系(20) |
判斷推理(45) |
常識判斷(20) |
資料分析(20) |
2005年 |
135 |
言語理解(25) |
數量關系(25) |
判斷推理(45) |
常識判斷(20) |
資料分析(20) |
板塊順序并不決定考生的做題順序,專家建議考生做題可參照試卷的自然順序,遵從由易至難的原則。做題時切忌在一道題上停留過久。遇到難題,可跳過往下做,待試卷答完后再返回看先前未答出的題,否則,就有可能浪費寶貴的時間,撿了芝麻丟了西瓜。
二、題型題量組合變化,基礎題型穩(wěn)定不變
由表2我們可知,近年來國考總題量的發(fā)展軌跡是“變化(135→140)—穩(wěn)定(140)—變化(140→135)”,各版塊內部的題型題量不斷組合變化。試題結合公務員工作實際,突出命題的能力導向,根據考試目的、報考群體情況,在題型、數量、難度等方面進行組合。2011年行測分A、B卷,題目一樣,題型順序和選項順序不盡相同,但基礎題型卻都為片段閱讀、邏輯填空、數學運算、數字推理、類比推理、定義判斷、邏輯判斷、圖形推理、常識判斷、資料分析等。
表3 國考行測題型題量組合變化表
2011年 |
2010年 |
2009年 |
|||
言語理解與表達(40) |
邏輯填空(20) |
言語理解與表達(40) |
選詞填空(20) |
言語理解與表達(40) |
選詞填空(20) |
片段閱讀(20) |
片段閱讀(20) |
片段閱讀(20) |
|||
數量關系(15) |
數學運算(15) |
數量關系(15) |
數字推理(5) |
判斷推理(35) |
圖形推理(5) |
數學運算(10) |
定義判斷(10) |
||||
判斷推理(40) |
圖形推理(10) |
判斷推理(35) |
圖形推理(10) |
類比推理(10) |
|
定義判斷(10) |
定義判斷(10) |
邏輯判斷(10) |
|||
類比推理(10) |
類比推理(5) |
數量關系(20) |
數字推理(5) |
||
邏輯判斷(10) |
邏輯判斷(10) |
數學運算(15) |
言語理解與表達在2007年后題量穩(wěn)定在了40道,同年開始出現選詞填空,題量與片段閱讀各占一半。位置是片段閱讀在前,選詞填空在后。2008年與2007年考查情況一致。2009年開始選詞填空置于片段閱讀前。
數量關系最顯著的變化是2011年數字推理缺席考試。
判斷推理這一快板題量組合變化最明顯。2009、2010年的總題量均為35道,題型順序均為圖形推理、定義判斷、類比推理、邏輯判斷,題量分配分別是5、10、10、10和10、10、5、10。2011年總題量為40道,各個題型平均分配總題量。
常識判讀最主要的變化是近年來突出對國情社情的考查。
題型題量組合變化的目的是為了優(yōu)化試卷題型題量比例,進一步提高區(qū)分度。2011年題量由140減少到135題,取消了數字推理題型。同時,數學運算增加了5道,資料分析題量由25題減少到15題,判斷推理中類比推理由5題增加為10題。2010、2011兩年大規(guī)模調整題型題量,體現了命題人對提高試題區(qū)分度的不斷探索和研究。
三、考點方法創(chuàng)新變化,能力要求穩(wěn)定不變
國家公務員考試旨在測查應試者從事行政職業(yè)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,從歷年考試內容來看,這些能力要求是穩(wěn)定不變的,包括數理能力、言語理解能力、觀察辨別能力、邏輯推理能力、常識再認能力、信息處理能力等等。可以說,國家公務員考試已經建立了十分完善的機制。
一個完善的機制,必須要有創(chuàng)新。只有不斷創(chuàng)新,才能保證機制發(fā)展的活力。否則,就有可能陷入僵化的泥潭,裹步不前。隨著考試的不斷發(fā)展,考試的能力要求不斷提升,由此推動著考試內容的創(chuàng)新變化,表現在具體的考題上,就是考點的不斷翻新,解題方法的不斷優(yōu)化。我們來看兩個例子:
例題1.201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第89題
把下面的六個圖形分為兩類,使每一類圖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規(guī)律,分類正確的一項是:
A.①②⑤,③④⑥ B.①④⑥,②③⑤
C.①③④,②⑤⑥ D.①③⑤,②④⑥
這種題型名為“圖形分類”,在2011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中首次出現,其核心思路是要尋找一種分類標準,使得兩組圖形有各自共同的特征。(該題規(guī)律為①④⑥都有豎直對稱軸;②③⑤都有水平對稱軸。)顯然,解這種題目,必須建立在深刻認識圖形間的聯(lián)系和差異,必須具備很強的觀察和辨別能力,這和傳統(tǒng)題型是一致的。就這一題型的解題思路而言,和古典型圖形推理也是一致的,我們可以看下面一道題。
例題2.201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第84題
從所給的四個選項中,選擇最合適的一個填入問號處,使之呈現一定的規(guī)律性:
觀察兩組圖形,每組圖形的內部圖形與外部圖形相接的邊數,依次是0、1、2。當然,只有這一個規(guī)律并不能直接選出答案,因此,還需尋找別的規(guī)律。從另一個角度考慮,第一組圖形中,外部圖形的邊數依次是6、4、5;第二組圖形中,外部圖形的邊數依次是5、3、(4)。兩個角度結合,可以直接選出答案C。
顯然,例題1的核心考點是幾何性質當中的對稱性問題,例題2的核心考點是圖形構成當中的線條數,兩類題型都考查的是考生對圖形構成、幾何性質的分析推理能力。
四、知識范圍擴展變化,考查重點穩(wěn)定不變
行測考試是能力考試,但能力的提升必然以知識的儲備為基礎。從真題分析來看,行測試卷所涉及的知識范圍是擴展變化的,無論是言語理解部分的取材范圍,還是數學運算所涉及的數學知識,都有明顯的擴展。最引人注目的變化還是在常識判斷,從側重于法律演變到側重國情社情、綜合管理素質。
表4 2005—2011年國考常識判斷部分題量變化表
年份 學科 |
總量 |
國情 |
政治 |
人文 |
科技 |
法律 |
經濟 |
管理(含公文) |
軍事 |
2011 |
25 |
7 |
4 |
5 |
4 |
3 |
1 |
0 |
1 |
2010 |
25 |
4 |
2 |
3 |
7 |
5 |
3 |
0 |
1 |
2009 |
25 |
4 |
2 |
7 |
2 |
7 |
3 |
0 |
0 |
2008 |
25 |
0 |
0 |
0 |
0 |
25 |
0 |
0 |
0 |
2007 |
25 |
0 |
0 |
0 |
0 |
25 |
0 |
0 |
0 |
2006 |
20 |
0 |
0 |
0 |
8 |
11 |
0 |
1 |
0 |
2005 |
20 |
0 |
0 |
0 |
0 |
15 |
2 |
3 |
0 |
國家公務員考試是“萬人爭過獨木橋”的考試,正因其競爭的激烈性,令很多考生望而生怯。要想取得最后的成功,必須依托與有深度的專項復習和練習,按照認識考試、掌握核心知識和方法、提升解題效率的備考方式,扎實備考。
行測更多復習技巧可參考《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一本通》。